闲说“布衣之怒”
来源:中财论坛         作者:何足道哉         时间:2022-09-20         点击量2252

“布衣之怒”语出《唐雎不辱使命》一文中。秦王看中了安陵,明面是交换,实际上就是巧取豪夺。面对强秦,作为使臣的唐雎婉拒了秦王的要求。于是,就有了下面一段话:“秦王怫然怒,谓唐雎曰:‘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?’唐雎对曰:‘臣未尝闻也’。秦王曰:‘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’唐雎曰:‘大王尝闻布6衣之怒乎?’秦王曰:‘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’唐雎曰:‘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……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。’”

“布衣之怒”,是秦王用来讽刺唐雎的话。秦王说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”在秦王看来,天子震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至于唐雎所谓“布衣之怒”,不过是街头市井混混打架斗殴的把戏,是上不了台面的。此时,唐雎却是一副民不畏死的架势。要死,也要与秦王同归于尽。

情势逼人,已经不是天子之怒还是布衣之怒的问题,而是命之贵贱的问题了。瓷器岂能与瓦盆碰撞?最终,布衣之怒还是震慑了天子之怒。

严格说起来,唐雎还真算不上“布衣”。如果一国之使臣也算布衣的话,那么js53660金沙官网登入等芸芸众生算什么?

当此之时,诸国国君,在秦王的眼里,其实算不得什么,作为弱小之国的一名使臣,秦王还真没有瞧上眼。所以,不顾外交礼仪,不顾使者的脸面,极尽嘲笑之能事,以“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”相威胁。岂不知唐雎也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,一个人硬生生拉着秦王拼命,即便不能“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”。也要“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。”俗话说软的怕硬的,硬的怕不要命的。秦王很硬,有强大的国力支撑。但是,唐雎舍命相搏,秦王还是为他的轻慢付出了代价。

一般而言,秦王关于“布衣之怒”的断言是不错的。

唐雎的布衣之怒之所以能够震慑秦王的天子之怒,一是唐雎并非一介布衣,以一国使臣之身份,距秦王只不过一步之遥,是占得了先机的。否则,布衣之怒能奈天子之怒何?就像那蔺相如以一文弱书生从强秦得以完璧归赵,不是因为他的“布衣之怒”,是因为蔺相如过人的胆识,还是因为那秦王对和氏璧太过钟爱。秦王并不怕蔺相如以死相搏,而是怕他玉石俱焚。由此看来,蔺相如在秦王面前,与那唐雎一样,是占得了先机的。先机尽失,强悍如秦王者,不得不色挠,长跪而谢之。

倘若唐雎不是面对秦王拔剑而起,蔺相如不是手持和氏璧准备玉石俱焚,那布衣之怒,怒发冲冠又将如何?

布衣之怒常常会让人联想起“匹夫之勇”。

匹夫之勇含有贬义,指那些血气方刚,好狠斗勇,做事经常不经大脑,不计后果的举动。遇事则喜欢拿命相搏,其结果常常是伤了自身,害了别人,还会有无尽的麻烦。害人害己,有时候会贻害终生。人们经常拿韩信的“胯下之辱”来比照“匹夫之勇”。“匹夫之勇”只不过是逞一时之快,非智慧者之所为。

布衣之怒却含有褒义。鼓励那些蝼蚁一般的草根,拿出勇气来,证明自己的肉身里还揣着灵魂,还有三寸英雄气。

但是,布衣之怒,真的可以“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”吗?常常是做不到的。js53660金沙官网登入惯常所见,果真是“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”

可见,“布衣之怒”,与陆游的“位卑不敢忘忧国”,其境界,还是有高下之分的。

荆轲可谓智勇兼备,刺秦大计且谋划已久,面对秦王,仍然没能做到“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”。何者?时机不对,谋划失策,进退失据,最终只能是图穷匕首见。可见,“布衣之怒”达成,还是需要条件的。条件不具备,“布衣之怒”就会成为“匹夫之勇”。

当“布衣之怒”流变为“匹夫之勇”的时候,很有可能就是秦王口中的“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”

在绝对实力面前,“布衣之怒”也好,“匹夫之勇”也罢,不过是一块遮羞布。拿来装装样子,吓吓别人可以,千万不要真“怒”了,不要真“勇”了。真“怒”了,“勇”了,也就一文不值了。

“布衣之怒”,“匹夫之勇”还真不是“布衣”,“匹夫”轻易就玩得起的。

低调做事,厚道为人,才是处事之根本。

上一条:徐霞客在吉安的44天
下一条:浅谈操心

相关文章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